書名:房地產是一輩子的事

作者:張金鶚



 

租屋學到了什麼?

 

每個人的購屋經驗都是獨一無二,不能被複製的,房市專家的購屋經驗,不需百分百照單全收,因為買房是一輩子最大之花費,更需再三細細考量。

 

作者因求學時期,在外租屋的生活,不只是侷限在台灣,更延伸到美國波士頓的租屋經驗。

更提到因為特別喜歡體驗不同的國家生活步調,在政大教書後,仍積極申請到國外大學作為訪問學者的機會,至今己住過英國倫敦、瑞典、美國舊金山及日本千葉縣。

 

因為這些豐富的居住體驗,也了解到不同的風俗民情,讓作者對於擁有自己夢想的房屋建構,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
作者提到在台灣的租屋管理條件,物件多半屬個人房東,也缺少物業管理制度上的保障。換言之,好的物管能讓房價上漲,但台灣的租金多半反應在土地成本,與房價影響不大,變成兩者有很大差別。


 

如何開啟購屋之路?買第一屋該注意什麼?

 

對一個家庭來說,買房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,必需經過家人討論,當然過程中會遭遇到妥協、讓步。

除了第一眼"感覺"之外,格局、通風、採光、棟距的遠近及私密性,這些都買屋必須重視的最基本條件。

除此之外,財務槓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,別因貸款降低生活品質!

 

以"自住"為前提的購屋決策,作者主張買房子最好等到家庭與工作兩項都穩定以後,再做出購屋決定,如此一來,才不會因為工作地點的變動,或是男女嫁娶必須搬遷等諸多原因,造成一買一賣的成本浪費。


 

換屋好還是都更好?

 

"都市更新"是指都市發展過久,建築物年久失修,而為了都市長期發展,做出全面或部份性的重新興建或整修,本質上是改善都市環境及提升人民居住環境品質。但很多人以為"都更"是把房子拆掉,改建成全新房子,住戶一毛都不用出,還能賺差價,這種想法是把"都更"當成賺錢工具。

 

作者因房屋老化問題,心中出現換屋念頭,然而因房價不合理的狀態,新舊房子漲幅不盡相同問題,遲遲沒有行動。

這種情況下,換不起就不換,只好忍耐等待,或是考慮"用時間換取金錢的都市更新"。

 

目前常見的都更困難是:

  1. 住戶希望一毛都不要出,就能換到一樣大的房子。
  2. 年紀大或是一樓的住戶,擔心房子會不見,不願參與都更會議。
  3. 住戶擔心付了錢,最後未必對自己有利,很難產生相同共識。

 

當都更的美意被扭曲成賺錢的工具,更提醒讀者民眾們需建立3個都更的正確觀念:

  • 觀念 1:都更絕對不是白吃的午餐,不可能在更新過程中,屋主完全不用付半毛錢,就能換到好的房子。
  • 觀念 2:多數人期待更新後,新屋坪數不僅不縮水,還要有電梯車位,但現階段大概只有台北市的精華地段,因為新舊房屋價差大,建商有利可圖,才有可能達到。
  • 觀念 3:都更本質不是賺大錢,而是改善生活。未來房價會處於什麼位置亦或是否能賺一倍,都是未定數,也是民眾要承擔的風險之一。


 

「市場之尺」或「心中之尺」?

 

媒體最常包裝房市話題與賣點,但跟著這樣的邏輯買屋可能會大失所望,因為「別人眼中(市埸公認)的好房子,可能不會是你(理想中)的好房子。」

 

作者以「市場之尺」和「心中之尺」之名,奉勸民眾千萬別被媒體或代銷公司為了迎合大家"買屋鐵賺"的白日夢編織很多不切實際的美麗謊言,而被市場牽著鼻子走。

 

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差別,產生衝突該怎麼辦呢?

「市場之尺」:很可能只是一個短期的未來題材,如重劃區概念、捷運題材、陸資概念,也可能是裹了糖衣的毒藥,像都更黃金屋、明星學區等。簡單說,就是闡述「買屋等於投資與賺錢」的神話。

對於投資客而言,應以市場之尺為主,投資客買房不外乎是賺錢,未來一定要脫手,因此要買市場公認的好房子,而且還必須忘掉自己心中的好房子。

 

「心中之尺」:架構在希望家人一起渡過美好生活的前提下,事先了解家人過去的生長背景、居住環境、個人偏好、家庭組成及居住經驗等,再從中找到最大公約數。

自住客應以心中之尺為主,因房子每天都要居住使用,所以要買自己真正需要的好房子,而非是市場認同的好房。


 

房地產是好的投資工具嗎?

 

房地產7大特性:

  1. 槓桿倍數高:具有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特性,情況再差一點,可能血本無歸。買房的好處是,只需準備兩到三成自備款,銀行貸款七至八成,就能擁有實體資產,具漲多賺多特性;相反的,若市場下跌3成,原先的自備款就會賠光,也同時具跌多賠多特性。
  2. 不能被標準化:房地產異質性高,每個房屋產品均不相同,若產品無法標準化,價格就無法統一,購屋人很容易被資訊所混淆。
  3. 交易成本高:相較於股票的交易成本,買一間房屋的代書、稅賦等成本至少數萬元,若再加上仲介費,可達數十萬元,若未來購屋時,大筆的土地增值稅,不符合投資交易所需的低成本原則。
  4. 變現性及流通性差:買賣股票或投資基金,從下單到拿到資金快則兩天,慢則一週,但房子卻要等上一個月,變現性差了許多。
  5. 管理複雜:房地產管理牽涉到「物」的管理與「人」的素質,如果買屋出租,看不見的隱形成本很多,倘若交給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,也需支付一筆管理費用。
  6. 投資成本高:資金恐佔資產的七至八成,投入金額高,屬中度風險工具,無法有效提高投資組合報酬率。
  7. 有條件保值:房地產也不完全是不好的投資工具,它具有「實質資產」保值特性,且是抗通膨的絕佳利器,但要發揮其角色特性,必須架構在高通膨或惡性通膨的前提下。

 

作者也提醒了許多讀者,若購屋面對許多衝突時,若能回歸根本的「以消費為主、投資為輔」的邏輯思考,很快就能找到正確的決定。

研讀至此,作者給予讀者的觀念都是很中立的,也建立讀者在房地產方面,除了要衡量其自身條件的之外,也提醒大家理性購屋才能戰勝市場。


 

arrow
arrow

    咪噠/Mita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